
萜烯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有機化合物,主要來源于植物,部分也可由微生物和昆蟲合成。作為植物揮發(fā)性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組成部分,萜烯具有多樣的化學結構和豐富的生物活性。然而,許多萜烯類化合物結構復雜,合成與純化難度較大,限制了其產業(yè)化應用與研究進展;部分化合物水溶性差、生物利用度低,也影響了其成藥潛力;此外,某些萜烯可能存在較強的毒副作用甚至細胞毒性,目前將其開發(fā)為藥物仍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。盡管如此,萜烯類化合物在藥學中的應用價值仍備受關注。
一、萜烯類化合物在抗炎、抗感染、抗癌及抗氧化等方面展現出顯著潛力
       研究表明,萜烯可通過調控NF-κB等信號通路,抑制TNF-α、IL-1、IL-6等炎癥因子的表達,從而發(fā)揮抗炎作用。例如,芳樟醇和D-檸檬烯可調節(jié)神經炎癥反應,減少炎癥因子釋放。其分子中的酚羥基和醇羥基等活性基團能夠參與多種生化反應,通過干擾病原體的能量代謝和細胞信號轉導,抑制菌體生長與孢子萌發(fā),表現出抗感染活性。此類機制可見于截短側耳素類抗生素(如瑞他莫林和來法莫林)的應用。此外,某些萜烯因其特殊結構能夠作用于腫瘤細胞,顯示出強大抗癌活性,例如作為二線抗癌藥物的β-欖香烯、兼具抗抑郁與抗癌活性的β-蒎烯,以及具有抗癌與抗焦慮功能的檸檬烯。
二、萜烯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與協(xié)同增強效應
       萜烯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或膜結構(如真菌的蠟質層),從而發(fā)揮抗菌作用。不同萜烯化合物在特定條件下可相互協(xié)同,增強對細胞膜的穿透能力,進一步提高抗菌效果。例如,從白葉藤中提取的白葉藤堿對水稻稻瘟病、油菜菌核病和番茄灰霉病具有顯著防效,該生物堿環(huán)境兼容性好、可生物降解、對哺乳動物安全。與香茅醇聯(lián)用時可溶解真菌蠟質層,顯著增強對稻瘟病菌的抑制。同樣,源自大麻的精油——其主要成分為單萜和倍半萜——各組分間也存在協(xié)同作用,對常規(guī)藥物耐受的感染表現出更好的抑制效果。茶樹油(一種萜類混合物)可減輕皮膚水腫和炎癥;芳樟醇、冰片和松油烯-4-醇則對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變異株具有協(xié)同殺菌作用。
三、萜烯與抗生素聯(lián)用可顯著增強抗菌效果并減緩耐藥性產生
       萜烯類化合物通過破壞細胞壁、增強藥物滲透以及干擾病原體代謝等多種機制,與抗生素聯(lián)合使用時表現出協(xié)同效應,具體包括增強抗菌活性、改善藥物穿透力及降低耐藥性。
       例如,香葉醇可作為外排泵抑制劑,逆轉產氣腸桿菌對氯霉素的耐藥性;樟腦能抑制大腸桿菌、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,并成功恢復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;倍半萜、三萜和二萜類化合物對鏈球菌屬顯示抗菌活性,有助于應對β-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問題;牡荊內酯二萜在對抗革蘭氏陽性菌的多藥耐藥性方面尤為有效。截短側耳素類萜烯化合物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發(fā)揮作用,與現有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,聯(lián)用時可顯著降低耐藥風險,已廣泛應用于社區(qū)獲得性肺炎和結核病等的治療。
       此外,如前文所述,α-蒎草烯和β-石竹烯與大麻二酚(CBD)或大麻萜酚(CBG)聯(lián)用,可促進達托霉素進入菌體,顯著降低其對耐萬古霉素腸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(MIC)。
綜上所述,隨著對萜烯類化合物生物活性與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,其應用潛力正在不斷被發(fā)掘。萜烯及其衍生物在醫(yī)藥、農業(yè)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,特別是在克服抗生素耐藥性方面可能發(fā)揮關鍵作用。
    
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合作咨詢
                 肖女士
   肖女士
                 021-33392297
   021-33392297
                 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   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