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事件】:由UCSF牽頭有關新冠病毒蛋白成員功能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今天上線。作者用一個叫做親和力純化-質譜(APMS)的技術分析了29個新冠病毒蛋白中的26個在感染細胞后的人體蛋白結合對象,結果發(fā)現這26個蛋白與人體的332個不同功能蛋白有結合力。其中66個蛋白已有共69個FDA批準藥物、臨床研究藥物、或臨床前藥物作為已知配體,可能用來抑制新冠感染。這是迄今為止有關新冠病毒感染機理最重要的一項基礎研究,大大擴展了控制新冠病毒的可能機理和靶點。
【藥源解析】:新冠病毒并非一顆可以擊穿細胞的子 彈,而是一個由29個成員組成的特別小分隊、每個成員對其復制和應對宿主細胞反擊都有重要作用。雖然這個病毒本質上只是一段3萬堿基的RNA,但其設計之精巧、進入宿主后每個表達蛋白成員的高超執(zhí)行力令人嘆為觀止。新冠病毒共表達29個蛋白、其中16個與其復制有關,這部分蛋白一般是傳統小分子抗病毒 藥物的靶點。另有4個是結構蛋白(S、E、M、N),其中進入細胞的鑰匙、S蛋白是抗體藥物的靶點。剩下9個蛋白似乎是新冠病毒的保鏢、專門對付細胞的安保系統,當然其它新冠蛋白并非完全白面書生、也有一定武功。這篇文章主要分析這些保鏢蛋白進入細胞后襲擊哪些宿主蛋白。
共有332個宿主蛋白與這些病毒有一定結合力,說明可能是被襲擊對象、當然也可能是宿主主動出擊的反恐部隊成員。這些蛋白是人體天然對抗病毒感染防御系統的一部分、與具體哪個病毒感染關系較小,所以可以作為廣譜抗病毒 藥物的開發(fā)靶點。作者發(fā)現同樣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西尼羅河病毒和Mtb病毒感染也多襲擊這些靶點。這些宿主蛋白多數在肺高表達,這是為什么肺部感染是主要病理起源的原因。當然反過來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在其它組織的on-target、off-tissue**可能也更小,是另一個優(yōu)勢。經過分析這332個蛋白多數為高度保守蛋白、在人群中變異較少。這不一定是說明新冠為了襲擊最多人群而選擇了這些蛋白,而是因為撞上了這些蛋白造成全球大流行我們才注意到新冠病毒。新冠并不比其它危害很小的類似病毒更聰明或更邪惡。
這332個蛋白來自細胞各個部門,包括表觀遺傳、細胞內物質轉運、蛋白修飾等。其中影響蛋白脂修飾(蛋白加上酯基而增加脂溶性)和泛素系統的比例較高,說明控制蛋白轉運和降解的過程被病毒控制。新冠控制蛋白降解的思路與PROTAC十分相似,通過與E3鏈接酶結合去降解防御蛋白,令人細思極恐。表觀遺傳蛋白如HDAC、BRD也是主要中招蛋白,可能是新冠為了增加表達對該病毒有利的宿主蛋白。但最主要攻擊對象還是宿主天然免疫系統,其中Orf6、Orf9b抑制干擾素、Nsp1抑制抗病毒應答,而Nsp15、Orf3a則分別激活干擾素和NLRP3。多數病毒感染在積累一定數量病毒后會令細胞死亡,以便釋放病毒去感染更多細胞。新冠的Orf7a是負責誘導細胞死亡的病毒蛋白。這分明是一群恐怖分子。
很多這些蛋白都有高質量的小分子藥物或候選藥物,作者估計有69個小分子藥物可能對新冠有效。如V1-ATPase抑制劑Bafilomycin A1可以降低內泌體酸性,可能抑制蛋白轉運。這個機理與羥氯喹一致,而羥氯喹已經顯示一定臨床療效。氯喹還是另一個中招蛋白Sigma1受體的高活性配體,所以也可能有其它作用機制。當然這個場合肯定少不了神藥****,另有一些常見老藥如雷拉霉素、四環(huán)素也榜上有名。如果把這些靶點擴展到細胞通路,更多小分子藥物可能會進入我們視野。
雖然這些結果非常重要,但還需要系統驗證。昨天提到韓國科學家已經在細胞體系中篩選了已有的3000個上市和臨床藥物,他們找到的活性最高化合物并未出現在今天這個工作中。這次疫情說明現在全球一家,所有人都是緊密關聯的。類似工作其實應該在武漢爆發(fā)時就應該做了,但當時西方學術界還是在隔岸觀火。制藥業(yè)雖然很快出了幾個抗病毒 藥物,但總體來說一開始不夠積極。在建立系統評價體系上反應遲鈍,這會減慢新藥的發(fā)現。希望這次疫情給全球一個教訓,在每個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安全的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合作咨詢
                 肖女士
   肖女士
                 021-33392297
   021-33392297
                 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   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