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,科學家們發(fā)現(xiàn)線蟲中的小RNA可能會給后代的行為造成改變,但其中的具體機制卻未得到闡明。在本項研究中,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探索。
首先,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一種叫做RDE-4的蛋白。先前研究表明,它是線蟲產(chǎn)生小分子干擾RNA(siRNA)的關鍵。為了了解siRNA在跨代改變行為中的作用,研究人員們首先構建了帶有rde-4(−/−)突變,即體內(nèi)缺乏RDE-4蛋白的線蟲。按設想,它們應當無法順利合成許多siRNA。
隨后,這些研究人員們又在線蟲的神經(jīng)元中特異表達RDE-4蛋白。這樣做的目的,是讓線蟲能夠根據(jù)神經(jīng)活動產(chǎn)生siRNA,這方便讓我們觀察這些來自大腦的siRNA的作用。
接下來的結果令人大感振奮。在通常情況下,這些突變的線蟲在較高的溫度下,無法順利找到食物。而當這些線蟲的神經(jīng)細胞中特異表達RDE-4后,這一覓食本領就能得到恢復。這些結果表明,神經(jīng)細胞中產(chǎn)生的siRNA會影響線蟲的覓食行為。
而在3代之后,一些線蟲后代由于雜交,基因型恢復成了rde-4(−/−)。按道理,它們應該喪失了高溫下覓食的本領才對。但研究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——它們依舊能在惡劣的環(huán)境下尋找到食物,就好像是曾祖父母將這一本事遺傳給了它們一般!
后續(xù)研究揭示了這一現(xiàn)象背后的分子機理。原來,隨著神經(jīng)活動產(chǎn)生的siRNA,會直接影響生殖細胞中一些基因的表達水平,而這種影響可以傳遞至少3代。
研究人員稱,這一發(fā)現(xiàn)顛覆了現(xiàn)代生物學的一大教條——人們長久以來認為,環(huán)境影響應當不會改變生殖細胞里的遺傳信息,神經(jīng)活動顯然不應該影響后代的命運。但這項研究表明,我們的觀念該刷新了。
一朝被蛇咬,4代怕草繩
在另一項研究中,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線蟲的“避害”反應做了研究。在自然環(huán)境下,線蟲會在生活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細菌。有些細菌營養(yǎng)豐富,是線蟲的美食,而另一些細菌則具有感染性,會讓線蟲生病,甚至是殺死線蟲!
銅綠假單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就是這樣一種對線蟲有害的細菌。但線蟲雖小,卻也有“避害”的本事——一旦被感染,只要不被殺死,它們就會吃一塹長一智,學會躲得遠遠的。
神奇的是,這些線蟲的后代,哪怕從來沒有接觸過銅綠假單胞菌,也會對其“心生恐懼”,學會逃避。這樣的恐懼心可以維持4代。到了第5代,這些線蟲就“好了傷疤忘了痛”,不再把銅綠假單胞菌視作威脅(當然,被感染的話,還是有喪命風險)。
對這些有“避害”反應的線蟲進行分析后,研究人員們發(fā)現(xiàn)它們不少和神經(jīng)功能有關的基因得到了上調(diào)。其中,在一種感知神經(jīng)元里,daf-7基因的表達水平和可遺傳的“避害”行為呈正相關。在前4代依然懂得銅綠假單胞菌可怕的線蟲中,daf-7的水平均居于高位。而在第5代線蟲里,daf-7的水平就回歸了基線。
進一步的分析表明,“避害”行為的遺傳,離不開一種叫做piRNA的小RNA分子。具體來看,一種與piRNA相關的蛋白PRG-1與后代中的daf-7表達水平有關。
小結
綜上所述,在線蟲這種模式生物中,特殊記憶看似的確能通過小RNA分子的作用“遺傳”給后代。但研究人員們也指出,目前這一結果只適用于線蟲,在人類中未必適用。在高等動物中,記憶是否可以遺傳,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。
話說回來,如果人類的記憶能夠遺傳,你最想從祖先這里獲得什么樣的記憶,又想把怎樣的記憶傳給后代?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!
點擊下圖,觀眾預登記成功送20元話費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滬ICP備05034851號-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