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可謂看病貴。在發(fā)達國家中美國的醫(yī)療支出占比,每人平均每年10000萬美元用于醫(yī)療。而國民生產(chǎn)總值(GDP)的17.8%都用于了治病,這個比率在哈佛研究的十個國家中,甚至是一些國家的兩倍。
雖然人們看病的次數(shù)并比不其他國家更多,為什么在美國,看病這么貴?
根據(jù)哈佛大學全球公共衛(wèi)生學院教授Ashish Jha的研究,三個因素造成了醫(yī)療保健支出高昂。以及可能花費較少的一些方法。

(哈佛學者Ashish Jha)
第一,藥太貴。
“美國患者支付的藥費幾乎是其他高收入國家的藥費的三倍,這并不因為患者吃了更多的藥丸,而是他們支付給每個藥片的費用太高,”這位學者指出。
在美國,競爭不夠尤其是仿制藥的進口受到限制,導致了患者支付的藥費遠遠高于其他國家。
雖然目前市場上,80%的用藥都是仿制藥,但是由于國外獲批的仿制藥,不能進口到美國,因此,國內(nèi)的仿制藥廠商就肆無忌憚地抬高藥價,因為缺乏競爭的原因。
藥價不斷高漲一直是美國制藥行業(yè)的詬病。2017年的一份報告發(fā)現(xiàn),藥價每年呈現(xiàn)20-30%的兩位數(shù)上漲,讓患者感到吃不消。
有的救命藥,例如治療過敏的緊急反應的Epipen,也在不斷調(diào)價。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皮質(zhì)類固醇激素地夫可特,這個已經(jīng)在世界各國上市,但是作為治療罕見病杜氏肌營養(yǎng)不良DMD首次獲得批準。2016年批準上市后,價格也不菲,一個療程就需89,000美元,約合62萬人民幣。
即使在打了折扣和返款后,價格仍然為54,000美元,約合37萬元。
藥價的居高不下不僅引起了國會議員的注意,就連一些藥企老總也擔心,這樣的定價模式不可持續(xù)。比如,世界大藥企葛蘭素史克的前總裁安偉烈,在退下來后如今的一個工作,就是研究如何“砍藥價”。
“由于一些政策的原因, 這使得很難從其他國家進口仿制藥,因此,美國國內(nèi)的藥企可以肆意抬高藥價,”這位哈佛學者表示。
第二,醫(yī)生和護士工資高。
美國醫(yī)生的薪水是歐洲國家的兩倍。這還是家庭和全科醫(yī)生的工資差距。對于一些專科醫(yī)生,美國專科醫(yī)生的薪酬甚至是歐洲同行的五倍。
歐洲國家對于醫(yī)生的薪水做出規(guī)定,因此有一定限制。而在美國,高技術的人才普遍搶手,因此,如果希望得到醫(yī)生,必須和其他高技術的職業(yè)一樣,需要支付高新才能吸引人才。這樣造成了醫(yī)學院的學費高,培養(yǎng)醫(yī)生的成本高,醫(yī)生的薪水高的“三高”現(xiàn)象。
第三,行政成本高。
盡管在反映醫(yī)生工作的電視秀中,美國醫(yī)生以高效著稱,手持電子病歷,常常是一路小跑,快節(jié)奏,疑難雜癥也全員出動,一一攻克。但是,看不見的是數(shù)據(jù)的維護,醫(yī)療糾紛,醫(yī)保支付表格,等等,龐大的文件堆,許多行政人員,眾多的IT人員和要簽的一系列表格。
不是他們看病太多,而是每次看病支付太貴!而看病貴的難題,隨著一系列藥企的大規(guī)模并購,醫(yī)院的大規(guī)模整合,也會加劇。因為,這些并購整合減少了競爭,對于降低藥價并不會有利。
最后,哈佛學者建議,使用反壟斷條例,減少并購,增加競爭,讓醫(yī)療支出降下來,患者才能真正獲利。
對于看病貴,你怎么看?
參考文章:
https://www.npr.org/sections/money/2018/03/27/597393265/costly-care-in-america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    合作咨詢
                 肖女士
   肖女士
                 021-33392297
   021-33392297
                 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   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(保留一切權利)
                    滬ICP備05034851號-57